手足口病在近几年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但它不是一个新病,而是一个老的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很快就可以康复。
名词解释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手足口病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侵犯儿童,并有周期性流行的趋势。该病在夏秋季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1-5岁幼儿,以3岁或3岁以下婴幼儿手足口病发病率最高,并且能够引起局部流行。
症状
宝宝在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后,一般会有3-7天的潜伏期,这期间内不会呈现出任何症状。潜伏期后会急性发病,有的宝宝会出现发热、咳嗽、头痛、食欲下降等症状,很像普通感冒。大部分宝宝的发热并不严重,一般持续1-2天,体温大约在38℃左右。
在发病当天或者第二天,宝宝会在手、足、口、臀等单个或多个部位出现一种表面隆起、内含液体的疱疹,有的还会波及至腿部、会阴等部位。由于口腔内的疱疹容易溃破出现溃疡,在进食时比较疼痛,所以不少宝宝会有拒食的表现。
另外,还有约0.3%的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如果家长发现宝宝出现如下症状,则说明有可能是重症:
1.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易惊。
2.持续高热不退(体温持续≥39℃)。
3.频繁呕吐,面色苍白,肢体震颤或无力,四肢发凉。
4.呼吸、心率明显加快,血压升高或下降。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常通过患病幼儿的玩具、餐具以及日常用品传播,容易在幼儿园中造成小范围流行。
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病毒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例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感染新的易感者;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传播给他人;与患者同居一室易被感染;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也可感染手足口病。
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目前没有特效手足口病治疗方法,而且手足口病的疾病过程大多为自限性(指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所以,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并注重家庭护理。
针对发热、流鼻涕、咳嗽等症,可按一般感冒处理方法,不必过多用药。特别要注意的是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皮肤要保持清洁,皮肤疱疹不要抓破,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可用生理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对于口腔溃疡严重的还可根据医生指导选择相应的药物局部涂擦。疼痛时要尽量吃软的、清淡的、易消化的饮食。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如高热、昏睡、抽搐、呼吸困难等要立即送医院就诊。
预防方法
1.饭前便后、外出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宝宝洗手。
2.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3.避免接触其他已经患了手足口病的宝宝。
4.看护人接触宝宝前,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5.宝宝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
6.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7.宝宝出现手足口病时,如果宝宝症状较轻,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手足口病的交叉感染;如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8.宝宝患有手足口病后,看护人应注意不要接触其他宝宝,及时晾晒或消毒宝宝的衣物,对宝宝的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9.因手足口病住院治疗的宝宝,出院后依然为带菌者,具有传染性,所以至少要在家隔离三周,这样既可以避免传染其他宝宝,也能防止自己被新病毒感染。
疫苗接种
2016年3月,我国已经批准了能预防EV71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的EV71灭活疫苗上市,这是目前唯一可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接种对象为6个月至5岁儿童。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的问世,对于有效降低我国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保护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导致我国儿童患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就是肠道病毒71型,重症病例中82%、死亡病例中约93%都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肠道病毒71型还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疾病。因此,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疫苗不仅可预防绝大部分手足口病的发病及其导致的死亡,还可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导致的其他疾病。孩子如果感染了其他肠道病毒,虽然仍可能患手足口病,但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将大大减少。
因此,如果有条件,建议给孩子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应与其他疫苗接种的时间至少间隔两周,与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时间应至少间隔1个月。接种疫苗后孩子如果出现明显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接种疫苗后的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硬结、疼痛、肿胀、瘙痒等,以轻度为主,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可自行缓解。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易激惹等,呈一过性。严重程度达3级以上的所有症状(如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等)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疫苗非常安全。
Q&A
Q:如何知道孩子是不是得了手足口病?
A:手足口病是夏天容易得到的疾病之一。一般手足口病起病急,临床症状较明显,手足口病一旦发病,会在手掌、脚底、臀部或者是口腔等部位,长出水疱。口腔长水疱的时候,会有疼痛感觉,但手、脚却不会。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突然发烧,食欲差,精神差,手足部、口腔或肛门周围、臀部等部位出现散在分布的丘疹或水疱时,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医。一般需要做病毒分型检查、咽试纸检查。
Q: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吃东西有没有禁忌?
A: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只要宝宝能吃就是好事。吃水果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果肉较软或者多汁的水果,因为孩子可能会有口腔溃疡,进食大块或坚硬的水果还是比较困难的。可以将水果榨成果汁。要注意在食用水果前一定要洗净、削皮。至于水果种类可以选择含维生素C较多的水果就好,含水份多的水果也可以多吃,如橘子、西瓜、水蜜桃等。平时还可以多吃绿色蔬菜,如胡萝卜、绿色青菜等。
Q:手足口病有哪些是危急情况需要看急诊?
A:手足口病危急的情况下小孩会出现高热,精神状态差。疲乏呕吐,如果呕吐持续久,可能是影响到了中枢神经的问题。需要看急诊。
Q:孩子前段时间患上手足口病,好了以后还需要继续观察吗?
A:孩子确诊是手足口病的话,经治疗痊愈之后,还是需要隔离观察至少2-3周。这是因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性极强,其病毒多样化,建议治愈后多观察一段时间,没什么症状可以恢复去幼儿园。因此建议一般病后隔离观察至少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