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这一天会用传统食品粽子投入怀里敬祭到江中的习俗,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比赛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和习俗。
粽子是什么?粽子是采用粘米和其他种类的谷物作为原料,加入鲜肉、咸蛋黄、大豆、花生等馅料,包在一般为芦苇叶、竹叶或者其它类似植物的叶子中,加水蒸或者煮而成。这种美味又充满历史渊源的食品,其实已经发展成多种不同口味、不同形状的品种。
除了纪念屈原,在秦朝时期,端午节还有一个护身符的意义。起初是让人们使用菖蒲、艾叶等草药来制作插入房屋大门口和穿在身上的神符以避邪,后来结合端午和粽子这两个文化符号下,就开始使用包在粽子中的艾叶、菖蒲等物品来代替神符了。
到了唐代,端午节更加兴盛,除了舞龙舟、比赛等活动,更有宫廷舞狮、夜间沐浴等风俗,不过关于端午的注重粽子的习俗就已经开始萌芽了。唐代人的粽子做法,粽子所用的材料已经比较繁复了,更入了花生酱馅、豆沙馅、红枣馅等等口味。
到了宋代,端午日呈现出了吃粽子的文化特点,王安石这位文化大家在《端午日》中有一句名言:“虾脑牛黄,羊肝狗肺,端午节粽子,食色天下妙”。这种形容粽子的诗句,也反映出当时吃粽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时尚。